為何越來越多的“大齡琴童”都來學鋼琴?
據網絡媒體調查25~60歲的成年人最想花錢學習的技能除了英語和做菜之外,就是鋼琴和吉他。現在越來越多的琴行開始招收成人學生,甚至出現了很多專門為成人學生成立的培訓機構。 這種現象在以前是極少的,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琴童”這個詞開始有了巨大的變化,許多“大齡琴童”也開始加入了“琴童”的行列。 那么這個趨勢的背后是什么?為什么好好的一個人非得把自己束縛在日復一日的音準和琶音練習中?并不斷用殘酷的問題質問自己:“我的大腦還具備可塑性去學習嗎?我自己還能回憶起那些復雜的樂譜嗎?”到底是在找罪受還是在享受? “大齡琴童”們是這么說的 我小時候就想學琴,無奈家里不太支持。上大學離開家來了北京,那時候有朋友在師范院校,有琴房,有機會的時候就去朋友學校玩一玩。大學生那個時候也沒有太多閑錢也沒有時間可以學。但喜歡音樂的這個夢一直就沒有放下,音樂也曾陪伴我度過大學最難熬的時光。后來在北京工作了,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收入了,就正式開學琴之路。 英國導演&演員薩繆爾·韋斯特說,他最近又給自己買了一架鋼琴,而且從第一次打開琴蓋到現在已經每天練習了三十年。“作為一個大人你閱歷豐富,因此將音樂作為表達情感的方法是非常有可能的。”他說:“如果我能演奏一小段,我就能更好的感受我自己,表達我自己。這純粹是為了消磨時間,不過也是樂趣所在。” “最令人興奮的是雙手逐漸記住如何敲擊鍵盤的這個過程。”他說:“你小時候掌握得更快,是引文手掌的骨骼柔軟,容易成型,所以學起來更容易。成年之后,我們害怕可能永遠都回不到以前任何一個練習階段,這令不少人心灰意冷。但這是值得的,我精心挑選一節樂章然后一點一點學習,這個過程令人興奮!即使我的手指早就廢掉了。” 鋼琴和冥想一樣具有不可思議的魔力 當演奏鋼琴時,“大齡琴童”的大腦會讓他從一天工作下來積累的瑣事中釋放出來,這不僅對大腦,而且對身體都有益處。演奏鋼琴使人內心平靜,百利而無一害。 彈琴時的手指動作,能增加大腦前額葉的血流量,尤其彈琴必須同時用到非慣用的手,也有復健的效果。日本知名抗老專家順天堂大學教授白澤卓二,也是在40歲開始學鋼琴,他認為彈鋼琴能廣泛刺激大腦各個部位,左右手并用,鍛煉左右腦;拚命挑戰自己不擅長的事,成功時大腦分泌多巴胺帶來的喜悅快感,都有助延緩大腦老化。 雖然大多數的人都是從小開始學音樂,但不表示大人不能學。 音樂,一輩子忠誠的朋友 在日本開設“60歲開始的鋼琴教室”,專教銀發族的元吉廣美,學生從60歲橫跨到90歲,她發現,許多起初只想彈出動聽曲子的人,不但學會演奏技巧,更借由學鋼琴結交好友,活化身心,變得開朗有朝氣,人生更加豐富美好。 67歲才學鋼琴的朱家儀就親身體會鋼琴療愈心靈的力量,“彈琴改變我急躁的個性,遇到事情能慢慢來,不會情緒失控,”朱家儀說,除了保持心境平和,鋼琴也讓她生活更充實,即使子女不在身邊也不寂寞。 雖然因為年紀大才學琴,手指比較僵硬,左右手不易協調,指法、節拍都需要時間琢磨,朱家儀卻越來越樂在其中,遇到難題也不退縮。每次學新曲,她會把老師的示范錄下來邊聽邊練,先生也在一旁給建議,”練到手都痛了,”她形容,但只要克服問題,就會很有成就感。隨著技巧增進,開始能挑戰更復雜的演奏方式,“自己都覺得彈得好好聽,很開心,”她語帶得意。 看著不少同輩朋友缺少精神寄托,心情郁悶鉆牛角尖,她總推薦學鋼琴,“彈琴可以轉移負面情緒,還不像吃藥有副作用,就算在我這個年紀學也不算晚,”朱家儀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