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第揚值得長期關注 | 樂評
文 | 張可駒
遇到一場不錯的演出,或許還不算特別可貴,真正可貴的是遇到一位值得長期關注的演繹者。中提琴家梅第揚就是這樣一個人物。8月24日,我聽了他在上海大劇院中劇場,同鋼琴家黃亞蒙合作舉行的上海首演,我認為,梅第揚的技藝已經達到了一流水平,是值得關注的演奏家之一。
當天的演出以舒伯特《a小調“阿佩喬尼”奏鳴曲》開場,之后是塔巴科娃的《爵士風格組曲》(該作為中國首演),下半場先是巴赫《恰空》的中提琴版,而后演奏普羅科菲耶夫《羅密歐與朱麗葉》選段的改編曲。整體選曲偏傳統,風格跨度卻十分寬廣。
梅第揚這位1994年出生的演奏家,已獲得慕尼黑愛樂樂團終身首席的職位。一支頂級樂隊是風格、傳統與人的集合,如果不能真正融入其中,繼而服眾,首席位置也坐不長。聆聽梅第揚的演奏,你會明白,能夠找到他多少也是慕尼黑愛樂的幸運。因為,這位演奏家不僅擁有堅強的技巧、非常可靠的品味,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一種真正稱得上獨奏家的魅力與氣勢。欠缺最后一點,或許也能成為首席,同時身兼獨奏家卻不合適。梅第揚在他的上海首演中展現的魅力,就是從三個層面,循序漸進地俘獲聽者。
首先是堅強的硬技巧。中提琴獨特的音響,有時幾乎比小提琴還要接近人聲,不少人將藝術歌曲改編為中提琴作品,正反映出這樣的優勢。然而,中提琴難于操控的特點也同樣明顯。換把位比小提琴更難控制,發音也是,稍不留神就會有刺耳的聲音出來。梅第揚恰恰是在這些難于控制的方面,以高超技藝將各種困難一一化解。無論刻畫舒伯特奏鳴曲貫徹始終的優美線條,還是演奏《爵士風格組曲》時,通過比很多小提琴家都更為敏捷而穩健許多的換把,從而呈現眼花繚亂的音樂效果,這位中提琴家的技巧控制對于他的樂器而言,都不失為當代范本。
梅第揚所展現的第二個層面的魅力,就在于他更深層的音樂表現技巧。他不僅在指法和運弓都最為復雜的段落中,避免了音準的失誤,更進一步將一切演奏的效果,都帶入深層的音樂表現之美的層面來體現。這看似是一位演奏家自然應當做到的,其實不然。沒有足以令演奏者掙脫技巧束縛的功底,那將無從談起。而有了這樣的功底,也要看音樂家怎么用?怎么將其深化?從音響這方面來說,呈現出色的中提琴美聲對梅第揚而言,僅是第一步。表現舒伯特站在古典與浪漫邊界的獨特意境,應該是怎樣一種美?普羅科菲耶夫的獨特風格與旋律天賦,又當是怎樣一種美?巴赫的古意世界,應當如何在現代樂器的聲音“語境”中體現?毫不夸張地說,梅第揚表現這三位作曲家的作品,就是展開了三個各不相同,卻同樣內涵深厚的音響世界。
梅第揚對于運弓技巧的把握之精,同他的音響功力不相上下。唯有如此,才能胸有成竹地建立起舒伯特的大線條、大結構,在爵士樂風格的作品中,異常靈活地奏出帶有即興色彩的分句和呼吸,又或是鮮活地把握普羅科菲耶夫獨特的節奏感。梅第揚展現的最后一個層面的魅力,就是他一方面能針對不同作品,呈現截然不同的演繹觀點,讓作品具有各自鮮明的風格面貌,而非體現“演繹者的特色”;而另一方面,這位演奏家始終能根據音樂的需要,呈現出意想不到的演奏魅力。無論他在《“阿佩喬尼”奏鳴曲》稍稍帶有過渡性質的慢樂章中,偶爾呈現的極為有力的長線,還是該作終曲短句交錯的插部里那十分從容的表達性,又或是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改編曲中,將線條與音質完美融合所呈現的極高品質的歌唱,都讓我們看到一位真正獨奏家的魅力。
這樣的時刻,標志著演奏作為“二度創作”的價值得到彰顯,也是一位演奏家是否值得長期關注的關鍵所在。先前提過,慕尼黑愛樂找到這位中提琴首席,也足稱幸運,可不是隨便說的。獨奏家和首席還是完全不一樣的工作,兼得二者之長,是特別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