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學鋼琴,手型和坐姿決定成敗!
▲郎朗講解手指
不管你是否學過鋼琴,之前關于彈琴的坐姿可能沒有深入的思考,其實作為鋼琴基本功入門的一部分,坐姿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正確的坐姿不僅僅可以影響身體支撐的程度,還關乎到我們彈琴的時候的發力!
▲彈鋼琴 正確坐姿示范
彈琴不僅僅坐在琴凳上,更重要的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姿勢,彈琴者和鋼琴的高度距離,遠近距離,屁股坐在琴凳的面積大小,雙腳怎么放都直接影響著彈琴的音色和發力效果。
我們都知道彈鋼琴是講究精氣神的,而坐姿是最好的呈現。彈琴時我們要坐姿端正,坐在琴凳的前三分之一處,不聳肩駝背,保證手臂自然下垂,這樣才能保持手指正確的發力。而很多孩子在最開始的時候坐姿就不端正,傾斜聳肩,導致彈奏時手指發力不暢,彈奏的聲音自然也不自然。所以當孩子在練習鋼琴時,第一步就是教他們有個良好的坐姿下,保持良好的精氣神。
▲彈鋼琴 正確坐姿示范
坐姿有很多方面,想要擁有良好的演奏表現,就要從坐姿的多個方面進行調節,以達到最佳的狀態。
1. 保證身體協調的根本:保證身體協調的根本是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進行調節正確合理的坐姿。隨著程度的提高,對力度、速度、音樂情緒和色彩的變化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所以身體的參與和調節也越來越重要。
2. 坐姿的基本要求:臀部要穩定而固定地坐在琴凳中部,為了便于靈活用力,不要坐滿,坐一半即可。而且為了照顧到高低音,要坐在鋼琴中部,不要隨意挪動,而兩條腿放在踏板兩旁,在強奏時左腿可后撤作為全身力量支點。這是坐姿的基本要求。
3. 身體的左右調節:身體的左右調節主要依據音的高低。以音階為例,弱低音區時,身體重心放到左腿方面去;彈中音區時,身體重心兩面擺平;彈到高音時,身體重心側往右腿方面。
4. 身體的前后調節:身體的前后調節可以根據音量的大小、力量的強弱來確定。
坐姿是考量綜合音樂素養的重要方面,不要小看彈琴坐的位置和坐姿的重要性,只有正確的坐姿,才可以承受長時間的鋼琴訓練,不至于在長期練琴過程中造成手、腕、頸部和腰部等部位的過勞損傷,因此看一個人是否受過專業鋼琴訓練,從坐姿基本就能有個判斷。
關于手型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先放松一下......
▲ 郎朗高能教學
關于手型的干貨時間到~
1.手型
首先我們要了解
自己的手的構造
手上有幾個重要地方
首先是手指的三個指關節
既然是關節,就可以做到類似的彎曲
這就叫做立起你的指關節
再來就是指尖和指腹
一定要記住
立起關節然后用指尖觸鍵
三個指關節立起來
手指往掌心方向摳
像手持摩托車把手一樣
然后自然放在琴鍵上
指尖平貼琴鍵
手型要點
1、指尖貼鍵
2、關節立住
觸鍵
首先不能出現這樣的塌指
(仔細看圖中也沒有做到指尖觸鍵)
記得要保持良好的手型框架,再開始觸鍵練習
觸鍵前先抬手指,然后自然掉落發出聲音
觸鍵時不能出現踏指、翹指
每個手指彈完保持放松
然后回到良好的手型框架
彈四指時,五指稍稍做一個帶動
其他手指相對四指,都比較好抬指觸鍵,而四指天生比較弱,所以抬指時,要靠三五指稍作帶動
觸鍵要點
1、速度要慢
2、積極抬指
3、手型架構
4、不要塌指
5、避免翹指
對于初學鋼琴的孩子,正處在學習鋼琴演奏的基礎階段,老師們會非常強調培養—種正確的基本手型。這是因為,為適應鋼琴鍵盤的排列結構和彈奏技巧,需要人的手和手指具有—種有利于彈奏動作和彈奏力的運用與傳送的正確狀態(也就是說是一種彈琴時的手型習慣)。
這種狀態要最符合人手的天然長勢和手指動作的生理機能(也就是人類最放松時的手型,比如睡覺時手的形狀)。于是,我們把這樣一種手的彈奏狀態叫做基本手型。
基本手型的要點
1、手指自然彎曲,同手掌一起構成一個半圓型,呈空握球狀。
2、掌關節(通常叫第三關節)及所有手指關節都應凸起,應避免和糾正最易出現的手指第一關節和第三關節(掌關節)塌陷呈凹狀。
3、手指應自然分開,原則上剛好一個指頭對準一個琴鍵。
4、整只手(從整個前臂到手)應以水平位置正擺在琴健上,并應使手指擺正,與琴鍵排列平行,大指應放在琴鍵上面。
5、手指觸鍵的基本位置應取在白鍵與黑鍵距離的約二分之一處。當觸按黑鍵時,整只手應向黑鍵位置前挪,黑鍵應彈在鍵前端位置。
鋼琴常見手型的錯誤及原因
1、掌關節塌陷
原因:大指、小指支撐不好所致;
2、翹手腕
原因:手腕不放松所致,發音后立即放松,手腕“沉到底”;
3、塌指、折指、跪指
原因:手指站立不好,觸鍵過于用力,手腕太高;
4、大指離鍵
原因:擊鍵點偏外,手指沒有站好,沒有保持圓拱形手型;
5、大指外翹
這里提醒一下:大指內鉤
6、虎口夾緊
原因:手掌過于緊張,提醒放松;
7、小指平躺
原因:小指擊鍵點離黑鍵太近,小指第三關節未突出。
8、大指第二關節塌陷
原因:大指過于用力,虎口沒有打開。
9、手掌傾斜
原因:小指未站立好,第三關節未突出,小指缺乏應有的支撐。
10、手指粘連
強調支撐下的放松,手指各就各位。
11、伸指、勾指、懸指
錯誤手型的解決方法
1、如果孩子掌關節凹陷,可把一只乒乓球(或者雞蛋、蘋果)放進絲襪中,綁在孩子手上(球在手心部位)再彈琴,這樣堅持一段時間,會有一定的成效。
2、讓孩子雙手十指相對作抱球狀,每對手指不停地做分開、相碰動作(但手指必須是自然彎曲狀)。
3、也可將以上2種方法結合起來,將雙手分開平放在桌面上,十個手指不停的輪番敲打桌面,也能達到訓練目的。
4、慢速彈奏,要求孩子彈每個音的手指動作都要達到標準要求。
5、孩子初學鋼琴時一定要先練斷奏!即吊臂,提手腕,落鍵不要發力,手自然落到琴鍵上即可。
練習高抬手指是為了訓練手指的靈活性,但必須建立在手腕放松的基礎上,吊臂練習可以放松手腕和訓練手指的獨立支撐能力,等孩子的手指具備一定的獨立支撐能力后方可訓練高抬手指。
手腕是彈奏鋼琴時的力度調節器,是訓練非連奏,連奏以及斷奏(跳音)的基礎,對以后的演奏技巧訓練和樂感處理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手腕放松,手指尖立住手型自然就好了。
斷奏示意圖
!家長注意!
幼兒(初學者)手指大都很軟,力量較弱,手型容易塌陷。彈琴時手型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過分強調手指的標準化,不但傷害到孩子學琴的興趣,嚴重時還會損傷手指!與其這樣,可以先加強視唱練耳的訓練,在聽力正當發育的階段,訓練聽音不但可以開發聽覺系統,還有助于固定耳的形成。待孩子通過生長發育及適當訓練后,能夠使手指獨立達到一定強度的時候,自然就會形成一個較好的手型,可以使孩子進入更好的練琴狀態。
除此之外,要想彈好鋼琴還有其他方面的要求哦。
(1)識譜能力
正規的教學方法在入門時期就會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識譜能力,教材在進行中每條都會示范、講解。當學生順利進步時,留一部分作為"自練",即教師不作任何講解,也沒有影響效果,學生可自己找難點,標指法,處理發揮。
這樣不僅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識譜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獨立處理作品的能力。有些學生雖然學了很長時間鋼琴,但只是硬記指法,無法獨立完成識譜,都要依靠老師一條一條地教。不能獨立識譜的后果就是越學越累,越學越慢,最后沒有了興趣只能放棄。獨立識譜其實就是獨立練琴的開始,因此獨立識譜能力十分重要。
(2)視奏、背奏
很多學生雖然已經考過了級,但沒法獨立視奏相應級別的曲目,這說明沒有具備視奏能力。視奏能力強的孩子,會用分析的眼光一句句讀譜,樂譜上的音符不再是孤立的音符,而是有文法的句子,能更好地理解曲子,瀏覽許多作品,知識面也比不會視奏的孩子寬廣得多。這種視奏能力是鍛煉出來的。有一個訓練學生視奏能力的方法,就是老師和學生一起四手聯彈,規則就是不許停下來,不能掉隊,彈錯了也不要緊。
要求學生背譜來上課是一種提高效率的方法。它迫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動腦子練琴,記住作曲家的意圖,而不是等手指熟了才用腦子彈琴。背譜也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要有分析的背,有規律的背。先聽一遍演奏或錄音(聽覺感),明白重點難點,掌握風格、要領,再記樂譜(視覺感),然后記手指與琴鍵(觸覺感),一句一句地練習。方法雖然苦一點,但好處極大。
(3)協奏能力
學生學到一定程度后,要做一些聯彈、齊奏、合奏等練習,鍛煉互相的協作,還可以彈一些器樂伴奏,鍛煉與其它樂器的協作。在其他樂器考級時,都要求鋼琴伴奏,在很多比賽中,有四手、多手、雙鋼琴、協奏等項目,都是為了考驗孩子們的協作能力。
(4)登臺能力
登臺能力指登臺表演、參加比賽、考級等臨場發揮能力。有些孩子在家練得很好,一上臺面對眾多直視的目光,產生怯場心理,不能正常發揮。這是登臺能力不足的表現。針對這種情況,在平時的學習中就應該經常告訴學生要敢于上臺,注重音樂表現。另外,在登臺前進行一些模擬訓練很有好處。
對于學習鋼琴來說,只學幾首樂曲是遠遠不夠的,培養起能夠自己學好鋼琴的能力才是根本。當然,這是最終目標,鋼琴學到最后,如果終身學習來算,自己一個人的探索和學習絕對是占據大部分時間。只是需要建立在扎實的早期學習的基礎之上。
細節決定成敗,細心注意到平時練習的點點滴滴,對我們練琴的效果很有幫助,不知道這篇文章是否讓你有新的收獲,每天進步一點點,跟隨我一起在欣賞和學習音樂的道路上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