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孩子練琴,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應(yīng)該怎么“逼”?
茅為蕙,著名旅美鋼琴家。她是中國橋梁專家茅以升的孫女,她的母親是鋼琴教師,父親是一名小提琴家。16歲時赴美留學,不斷獲得國際比賽大獎,每年在歐美及亞洲地區(qū)舉辦近60場音樂會。下面就由她來給家長們提些監(jiān)督孩子練琴的意見……
01.
Q : 朗朗在談自己的練琴史的時候,曾經(jīng)提過小時候是被“逼”的。聽說在練琴這件事上,您也是被“逼”出來的。請問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應(yīng)該怎樣對待孩子呢?是不是必須要給他一些助力,他才能堅持住?
茅為蕙:如果光從字眼上,“逼”字好像特別強勢,有一種強迫的意味在里面。但其實就是用各種辦法去勸,去引導。家長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處于非常強勢的位置,太強勢在無形之中會阻礙孩子的自由發(fā)展。
說到學一門本領(lǐng),不管是學舞蹈、學體育、學戲曲、還是學音樂,最瀟灑的候就是演奏的時候,那個時候是非常享受的。然而練這個字,一定帶著枯燥、辛苦的意思。
練習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每一個人,包括現(xiàn)在這些已經(jīng)從事鋼琴演奏的人,包括那些希望以后能從事鋼琴演奏的孩子們,大家都有偷懶的時候,貪玩的時候。
我們小時候沒有什么新鮮的東西,無非就是在弄堂里跳跳繩,而現(xiàn)在的世界石花八門,從網(wǎng)絡(luò)到iPad,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比練琴有意思。
所以,對于大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怎樣讓練琴這個過程變得更有樂趣一點。我們有意識地引導他,“逼”他練琴,但是在我們的“逼迫 ”下,孩子也可能覺得練琴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
02.
Q : 具體可以怎么“逼”呢?
茅為蕙:無論是鋼琴老師還是家長 , 當面對四五歲的孩子的時候,要充滿了陽光、 笑容地陪他練琴。
媽媽可以跟著一起學,陪著唱、陪著跳,給孩子講故事……進行一種聲情并茂的陪練。這是我認為的“逼”的態(tài)度。
但是現(xiàn)實情況是,大多數(shù)家長陪練就是坐在那里,讓孩子“彈一遍”,”再彈一遍”,“手指站好”。
永遠是一個審視的,甚至是怪罪的態(tài)度: “為什么手又沒有站好? ”可能一著急聲音又高上去了 。
03.
Q :您小時候有怎樣的經(jīng)歷?
茅為蕙:因為我爸爸年齡比較大,非常寵愛我。所以,雖然確實有一把尺在鋼琴上,但這把尺從來沒有打過我,而是把鋼琴打得很厲害。
爸爸一發(fā)火: “我要打你了……”就把尺往家具上扔,但是始終對我這個小女兒下不了手。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的非常調(diào)皮,你讓我練我偏不練,有的相對就比較乖,你讓我練我就練吧。我就是比較乖,容易被逼的那種。
如果媽媽讓我今天練兩個鐘頭,我肯定答應(yīng),但是她出去以后,我肯定就練一個鐘頭,甚至半半個鐘頭就不練了,等她回來,我一定說自己練過了。其實如果媽媽在,我這兩個小時也能練得非常好。
所以你問要不要逼,我覺得需要,但是最好的狀態(tài)是父母在逼,但不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