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禾國際藝術教育

在線大師課

藝術院校

考試信息

銜接課程

比賽/游學

成功案例

海外生活

最新資訊

關于我們

熱點文章

?學聲樂的人應怎樣“用功”
2020-09-23   520

學聲樂的人應怎樣“用功”


image

原文刊載于《歌唱世界》

 
編輯部約我寫一篇關于“學習聲樂的人應該怎樣用功”的文章,我聽了題目就笑了,因為我從小到大總是被老師認為是不“用功”的人,只是有點兒小聰明罷了。在我們的學習經歷中,“用功”這個詞是那樣的熟悉和令人討厭,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被這個縈繞在耳邊的詞糾纏,無奈地被這個“緊箍咒”牢牢套住。
 
愛迪生說過:“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從這句話被傳到中國以后,鼓勵了所有的學子。我們一直以為這句話就是這樣的,其實,不知道從誰開始,也不知道什么目的,后面的半句話被長輩們長期隱瞞了!愛迪生接著說:“但是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哦,原來如此!
 
我也說過:“我不太喜歡音樂,但是我適合音樂。”可是許許多多熱愛音樂但不適合音樂的人,卻還在苦苦掙扎,一事無成。熱愛不能等于適合,適合遠遠超過熱愛。如同我喜愛芭蕾,事實卻告訴我,無論我怎樣“用功”,即使為此獻出生命,也必將白死,一事無成。
 
事實上,我們膚淺地把“用功”和“花時間”混為一談,我們的教育理念簡單地理解了“用功”,認為只要花了時間和精力就一定會成功;我們沒有真正理解“功”的含義,誤認為“功”就是功夫和努力,而沒有意識到“功”更重要的是靈感、智慧和方法。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導就是埋頭用功,其實你想想,埋頭用功往往是四周的情況都不顧,一條道走到黑,能學好嗎?我們也常常會說“聰明的孩子不用功”,比如有些孩子適合學習音樂,他們的靈感、理解能力和學習方法是合理有效的,這才是真正的“功”!
 
還有一個成語“笨鳥先飛”被奉為經典,這簡直就是一個“大忽悠”。大家想想,如果是笨鳥的話,它連方向都搞不清楚就先飛了,這么大的林子會飛向哪里呢?只能是瞎撞,甚至是朝相反的方向死命地飛。就是那些聰明的鳥忽悠笨鳥趕緊飛走,自己卻在林子里悠閑地享受清晨的舒適,然后很自信地朝一個清晰的方向優雅地飛翔而去。所以,這種變相地鼓勵人不動腦子、無功而勞的教育方式耽誤了許許多多的孩子。也正是因為很多人把“用功”理解錯了,才使“浪費時間和精力”變成了衡量一個學生是不是好學生的某種僵化的標準,甚至變成了一種“美德”。我有個學生,來我這里之前已經學了十幾年聲樂,是個極其用功的孩子,每天埋頭在琴房里苦練,可是他連喉頭都沒有放下來,怎么會有進步呢?就好比跳上一條船,每天向著大海努力搖槳好幾個小時,但搖了十幾年后才發現拴在岸上的纜繩還沒解開,這是何等令人郁悶的“用功”啊!樂海無邊,那么多人卻還在淺淺的海灘邊苦苦掙扎,看不見藝術的海洋是多么的美麗!
 
當我們明白了“用功”不等于“花時間”,笨鳥先得搞清方向再飛之后,我們就會對聲樂學習的“用功”有一個認識上的更新。對于學習聲樂的人來說,花足夠的時間的確是獲得成功的必要因素,但是所謂的“時間足夠”并不是“時間越多越好”!我們看到太多學生整天泡在琴房里專業卻毫無進展,原因就是做了太多缺少方法的“無用之功”,不講究學習效率。雖然看起來學習很認真、很辛苦,也很感人,但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取得好結果,如果目的達不到,任何感人的過程都是徒勞的。學習聲樂不能像學習鋼琴、小提琴那樣一天八個小時玩命地練,最多兩個小時,否則聲帶就要出問題。所以,提高學習效率,在有限的時段內掌握“功”、用好“功”,才是學習聲樂之“道”。
 
不但是聲樂學習,所有的學習都要講究巧妙“用功”—“用心”“用方法”。“用功”不是埋頭苦干,就像少林寺的功夫一樣,力氣大不是最上乘、最難練的功夫,最難練的往往是輕功。聰明人的“用功”是巧妙學習、靈活學習,掌握學習的關鍵。“聰明的孩子不用功”這句話,很愚蠢地認為會學習、會“用功”的人全靠天賦,而要表揚那些不會學習的人,這太不公平了!我們不能鼓勵不動腦子的“死用功”和“笨用功”,而要鼓勵靈活有效的學習,把“用功”變成聰明,鼓勵我們的學生又聰明又“用功”。
 
聲樂學習的用功大致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是技術方面。我們常常說聲樂技術的學習幾乎是憑感覺記憶的訓練,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如果方法不對還不如不練,因為不斷重復錯誤的方法,越是“用功”越會鞏固錯誤的技能,怎么能練好呢?所以,一個好的教師和一套合理的方法是極其重要的。
 
其實,聲樂技術的學習并非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為我們有肌體的感覺記憶。我們要理智地分析、體會這些感覺記憶,而不能盲目地僅僅“憑感覺”。我在一篇關于感覺的論文里也說過,“感覺”對于一個糊涂的人來說,確實只是迷糊的、不確切的,但是對于一個善于學習的人來說,幾乎所有的感覺都是能夠被理智地分辨,而且是能夠被記住的。抓住正確的肌肉記憶和自我聽覺感受,即使練得不多也必然是有效的。當然,這必須建立在優秀教師指導的前提下。我見過不少學生,每天在琴房練唱幾個小時,提著喉頭像小公雞那樣拼命地唱,幾年過去專業仍然一籌莫展。不能明辨是非、不明方向、不知什么是“功”,那“用功”只能是盲目的,“瞎貓碰死耗子”!在歌唱方法不正確的情況下,那種所謂的“用功”往往適得其反,聲帶小結常常是典型的后果。對于方法,我們常常誤認為越多越好,其實完全錯誤,感覺到的是方法,感覺不到的或者說感覺不那么強烈的也是方法,而且后者往往是更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往往是最簡單、最有效的,如果能用最有效的方法唱出最好的聲音,為什么要孜孜不倦地去尋找那些所謂的感覺強烈的方法呢?在合理的基礎上,學習者不要做多余的加法,要做有效的減法。
 
舉兩個最普遍的例子分析一下。首先是共鳴,試問這個最基本的問題大家明白嗎?估計誰都會說明白了。可是你問過醫生嗎?頭腔能不能共鳴?胸腔能不能共鳴?醫生會告訴你:“不可能!”胸腔里是肺,肺由軟組織構成,內部沒有空間;頭腔里都是腦漿,也不會作響。聲學專家會告訴你,共鳴是聲音的泛音現象。聲帶振動越充分,聲音產生的泛音就越豐富,就會有高頻泛音和低頻泛音,高頻泛音就是我們感性比喻的“頭腔共鳴”,低頻泛音就是我們誤認為的“胸腔共鳴”。我們的比喻很形象,但只是個假象或者說聽覺上的現象,不是本質。可是,很多學生依然擠眉弄眼地尋找頭腔共鳴,壓著喉頭尋找胸腔共鳴,甚至頭頂著墻壁找感覺。這樣可能會因聲帶和局部肌肉的變化而產生聲音的改變,但是必然會導致其他更多的問題。只有在教師的指導下讓聲帶充分地發揮作用,與周邊的肌肉群配合發出合理的屬于自己的最佳聲音,這才是“用功”。
 
再如氣息問題。可能大家都認為這是個基本的問題,沒什么好說的了,于是都在琴房里尋找氣息的“支持”和“保持”。可是,有多少人分析過起“支持”作用的是氣息還是力量?生活中我們講力氣,說明力和氣是不分的,然而在聲樂演唱中,力和氣的“支持”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試問,支持住的聲音和“送”著氣唱的聲音會一樣嗎?聲帶振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氣息的流動,如果只是力量,那是摩擦產生聲音,很多聲帶的病變就源于此。有不少非音樂學科的教師,平時講課不注意用氣息,聲帶出問題的幾率很大。我們如果不能區分“力”和“氣”的不同,盲目地“保持”“支持”,那再“用功”也往往是適得其反。
 
所以,學習聲樂技術首先要明白“用功”的關鍵。人的身體結構大同小異,這個“小異”正是學習聲樂的“致命要害”,要學習適合自己的技術,而不是盲目埋頭苦干。
 
第二個方面談一下音樂知識方面的問題。和技術訓練不一樣,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是需要花時間的,是需要去圖書館、資料室“用功”的。這需要花時間,但也不是死讀書,也要講究學習方法,明白“功”的關鍵才能用好“功”。
 
學習音樂歷史、音樂結構、樂理等都是需要花時間的,如果我們的授課教師水平足夠高的話,學生上課時只要專心聽課,應該是完全能夠掌握的。有些知識只要大概了解即可,譬如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的劃分、音樂風格特點、著名音樂家等,只需抓住重點,抓住特點,熟悉某個時期的作品和創作手法即可。對聲樂演唱來說,莫扎特和威爾第是哪年出生的、哪年去世的,這些關系都不大,重要的是要明晰各個時期聲樂作品的風格,聲音該如何運用等,這些不能混淆。
 
雖然很多音樂理論課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歸根結底,我們需要通過聲音感受音樂。如果只用語言文字來詮釋和研究音樂,那么音樂就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我們可以在書籍里讀到對音樂風格的解釋和特點分析,但是文字分析無法讓你直接感受音樂的特征。語言文字永遠也不能替代聲音,音樂必須用聲音來表現。我們現在學校的職稱評定標準更看重文章和科研項目,音樂本身變得無足輕重,這是一個本末倒置的愚蠢行為。聲音是音樂藝術唯一的、本質的表現方式,所以我們對于音樂的感知和表現必須建立在“有聲”的行為基礎上,同理,聲樂必須用歌聲來表現。因此我們“用功”的方向也就十分清晰了。
 
嚴謹地讀譜并牢牢記住作品是必須花時間做的工作,否則連旋律、歌詞都記錯的話,那是很不負責的行為,因為許多作品你可能要唱一輩子、教一輩子。曾經的一次經歷讓我深刻領悟了精益求精的真正含義。20世紀 80年代中期,我曾在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研究生院學習。有一次,一位曾經在德國留學20年的教師閉著眼睛坐在一旁聽我演唱,我唱錯了兩個地方,老師還是閉著眼睛輕輕地問我:“你用的是什么版本?”我告訴他是“彼得(Peter)版”。他說第幾頁第幾行的第幾小節和第幾頁第幾行的第幾小節你唱錯了。我覺得可能他比較熟悉這個版本,下周去上課時我帶了“瑞考迪(Ricordi)版”,并故意在另外兩個地方唱錯。老師還是閉著眼睛問我是什么版本:我告訴他是“瑞考迪(Ricordi)版”,然后他還是輕輕地告訴我第幾頁第幾行的第幾小節唱錯了!我不是鼓勵我們的學生都死板地記住這些音樂符號,是覺得這種認真的態度值得敬佩。
 
這影響了我幾十年的學習和教學,我很嚴格的一點要求就是譜子上有的音一個也不能少,譜子上沒有的音一個也不能多!這是一個基本原則。現在唱得很“油”的大有人在,這是一個不好的習慣。
 
許多學生學習新作品主要依賴聽唱片或是借助現代網絡資源,這樣似乎很快捷,但缺少了一個自我學習的過程。很多人往往還會模仿到一些不屬于自己狀態的方法,畢竟大師的演唱和自己之間還是有很大距離的,而且有些表面的技術和真實的情況也是不同的。在我看來,比較好的辦法是,拿到作品后自己先在鋼琴前靜下心來一句句學唱,劃分好樂句、氣口,熟悉作品的風格,待熟練后再聽唱片,借鑒大師的精彩之處。
 
當然,學習聲樂有許多地方還是必須要花時間的,譬如背歌詞。有時我們總覺得背中國作品容易,因為很輕易就可以記住,但往往一到臺上就會發現沒記住,至少沒練熟。所以,很多人唱中國歌曲唱錯詞的次數很多,而那些似懂非懂的外國作品,背的時候雖然很吃力,但一旦記住了就很難忘記。
 
至于前面提到的對音樂風格、音樂語言的理解,卻不是靠“用功”就能掌握的。要理解和熟悉不同時期音樂的風格和音樂語言的特點,最好不要只專注于聲樂作品,去聽聽交響樂、室內樂、鋼琴,對歌唱都會有很大幫助。大部分器樂作品中往往都會有一些如“如歌的”表情術語作為演奏提示,歌唱者應該聽聽樂器是怎樣演繹“如歌的”。我們歌唱時很多意識和情緒的表現都依賴歌詞的文學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妨礙我們用音樂的語言表現音樂。器樂沒有文學語言可供借助,最多也就是有個標題,所以演奏者更需要也更能夠用音樂語言表現情緒和作品內容,因此,優秀的器樂演奏往往比聲樂更有歌唱性。不僅如此,器樂作品表現出來的時代風格、作曲者個人的風格總是比聲樂作品更為明顯和強烈,是歌者非常值得借鑒的。所以,強烈建議學習聲樂的人多聽優秀的器樂作品,尤其是弦樂。
 
同樣一首歌曲,甚至是同樣好的聲音,為什么總是有人唱得很動聽,有人卻只是賣弄聲音而不感人呢?我們通常會簡單、籠統地認為某人的樂感好、感覺好,其實樂感是分兩個層面的:一層是天生的律動感、天賦、對音樂的敏感和表現能力,就是我前面所說的適合音樂的人群所具有的。還有一層是理智的,建立在對作品清晰的理解和有方法的音樂解釋的基礎上,就是懂得和掌握如何恰到好處地唱出感動別人的效果。這需要精心的設計和熟練運用聲音技術,譬如對聲音強弱、氣息調節的能力,對樂句劃分、音樂線條、整體音樂結構的分析能力的掌握,都是理智的,并不是靠所謂的“感覺”就能夠做到的。這種理智在長期的熟練運用之后可以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而達到這種境界的過程就應該是一個“用功”的過程,這個“功”就是對音樂的理解與技術的完美結合。
 
文章寫到這里,還是要回到愛迪生說的“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是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這句話。盡管1%是起決定性的作用,但99%的汗水還是需要的,如果沒有這99%的汗水,那1%也是毫無意義的。問題是要最高效率地發揮這99%的效用,而不是傳統認識上的盲目“用功”。
 
我們也常說“功夫在詩外”,除了音樂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以外,相關學科的“他山之石”也可以借來“攻玉”。我曾經有個學生樂感很差,唱作品就跟唱視唱一樣,非常準確但很呆板。于是我讓他聲情并茂地誦讀了許多唐詩、宋詞,并告訴他唐詩就像詠嘆調,宋詞猶如宣敘調。之后,他的樂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擅長書法,寫書法過程中運筆的舒展、墨色的變化、線條的飄逸、結構的均衡和飛白的布局都是一段段優美的音樂。其實用這些“功”不但不會妨礙聲樂的學習,反而會促進我們對聲樂藝術的理解。當進入某種藝術境界的時候,不同的藝術門類雖然表現方式不同,但是氣質和精美是相融合的。
 
總之,學習音樂需要刻苦的訓練和“用功”,然而,我們要理解“用功”的本質,而不是盲目地花費時間,不動腦子地“死用功”。音樂的精彩是靈性、是生動、是心靈與心靈的傾訴和感動,就像藍天里輕盈飄蕩的云彩,就像山泉變化活躍的流淌,因而學習聲樂的用功過程也應該是靈動的、聰慧的,因為學習聲樂的人不是“笨鳥”!




image



400-890-5568
慧禾國際藝術教育

咨詢熱線: 400-890-5568010-5807 5028

在線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