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鋼琴,最貴的真不是學費!

2020-09-15

698
學鋼琴,最貴的真不是學費!

市場經濟讓我們學會了凡事都要算算賬。讓我們算算琴童的花費帳,主要包括金錢、精力和時間三個方面。
經濟花費:一臺琴的投入;學費價格課時計,每年40-50課,每年花費學費,學習按最低周期一般4-6年;樂譜資料僅數百元可忽略不計。總計費用在5-8萬不等。(一般來說)
家長的精力花費:每周要送孩子上課,回來要督促或輔導練琴,有的還要鬧別扭,等等。時間花費:每天至少1小時練琴量,每年至少300小時,4-6年共1200-2000小時。試問:不菲的金錢、精力和時間花費,讓孩子學鋼琴是否值得?錢花了,家長可以再掙,可是,孩子的時間是最寶貴的,2000個小時的學習,我們能得到什么?會演奏一些難易不等的鋼琴作品?或附帶一張考級證書?這似乎就是當今大多數琴童家長所認為的收獲。學琴我們能得到什么回報?不妨先看一個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的演講片段。鋼琴學習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最后的所得就是僅僅會彈幾首曲子,甚至一段時間后連這些曲子都遺忘了,這是極大的浪費。打個開發礦山的比方,很多礦產資源都是多種礦體伴生的,落后的生產方式往往只利用了其中的某一種礦產,其它的資源都成為廢料,同時還污染了環境。先進的生產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幾乎所有礦產資源,原先成為累贅的廢料卻產生出新的效益。開發鋼琴課程資源的道理是一樣的,都是在學習鋼琴,有的教學讓學生收獲了許多,有的收獲卻少得可憐,甚至令學生備嘗艱辛,半途而廢。我們為什么要讓孩子學鋼琴?因為好的教學,學生可以獲得很多很多。
學習鋼琴,是學習音樂、學習藝術,它是打開我們這個世界的又一扇大門。透過這扇門,我們看到另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完全不同于我們習慣上總是通過理性認識的、通常用世俗眼光看到的那種。“語言的盡頭是音樂”,超越語言的羈絆,你所見到的世界奇妙無比。
學習鋼琴,鋼琴只是學習音樂的工具,能夠駕馭它,你就能通過音樂進入那個世界。在這里,你可以與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促膝談心。就像你通過閱讀文學經典與莎士比亞、歌德、托爾斯泰、巴爾扎克對話一樣。通過演奏與經典的對話與純粹的欣賞音樂有很大的區別,層次要深入得多。學習鋼琴,是一個綜合性非常強的系統工程。鋼琴學習涉及到讀譜、演奏、理解、表現,需要調動腦、耳、眼、手、腳各個方面,甚至腦部自身的高級中樞和低中級中樞還有不同的分工。需要獨立學習、克服困難,要耐得住寂寞,學習一首大型作品的演奏就是完成一個綜合項目。這項工程對人的磨煉,不經歷的人是難以想象的。我們為什么要讓孩子學鋼琴?因為好的鋼琴學習過程,學生可以獲得很多很多。當學生從課程中走出來時,他應該對音樂充滿著熱愛,鋼琴成為他音樂生活中一件駕輕就熟的工具,他對學習、對生活既充滿了熱情,又不乏理智。
通過與經典對話他提升了心靈的層次,通過不斷地克服困難他獲得了堅強的意志和更內在的快樂感,通過優良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他實踐了事半功倍的工作方式。做到了這些,可以稱得上是好的教學。
好的鋼琴教學會引導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擁有一顆高貴的心靈。來的未必都是音樂愛好者,但通過課程學習,要讓原本喜愛音樂的學生提升音樂鑒賞理解的層次,讓不喜歡音樂的學生從此熱愛音樂。通過與經典的對話,人的靈魂可以得到蕩滌,生活可以更完滿。從這個意義上說,鋼琴課是以音樂為材料的“音樂游戲課”。
學習鋼琴是一個漫長的歷練過程,會有平淡、厭倦、躁動和徘徊,也會有狂熱、欣喜和快樂。生活就是這樣,總會有酸甜苦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家長一直都陪伴其間,有什么樣的坎兒過不去呢?教會學生克服困難,其意義絕不僅僅在于意志的成長,而應該看作是教會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最終,音樂將成為學習者人生的一種樂趣,成為他理解世界的一條通道,成為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這應該成為所有鋼琴課程目標定位的核心價值觀。這樣,鋼琴課就是“音樂生活課”。這就是學習鋼琴,學習音樂最大的價值,我們不應用有價的課費去衡量無價的“個人成長”。錢花出去了還可以再賺,但孩子最佳的成長時期,他最關鍵的成長時間段卻會一去不復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