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禾國際藝術教育

在線大師課

藝術院校

考試信息

銜接課程

比賽/游學

成功案例

海外生活

最新資訊

關于我們

熱點文章

小提琴教母-迪蕾論小提琴的教學
2020-06-12   525

譯文 | 小提琴教母-迪蕾論小提琴的教學


迪蕾(DorothyDeLay,1917-2002)出生于美國堪薩斯州的麥迪遜小屋,算是當地的望族。迪蕾的母親曾夢想要當一名小提琴家,但這個想法并不被當時美國南方的保守民風所允許,于是她將這個愿望轉嫁到長女陶樂絲的身上。迪蕾三歲開始識字,四歲學小提琴,五歲就在當地的教堂演出;除了音樂方面所展現的天份外,她的學業成績也很好,在學校連跳了好幾級。在這樣的環境下,養成了她自我要求極高的性格。

1933年她進入歐柏林學院(OberlinCollege)學習,當時的經濟大蕭條突使得迪蕾家失去了優渥的生活環境,千金小姐必須打工來付學費。她后來轉學到密執安州,畢業后考入茱莉亞音樂院的研究所,一心一意要脫離中西部的她,不顧經濟上的困境,毅然往紐約出發。到了茱莉亞音樂院,一向優秀的迪蕾第一次受到巨大的沖擊,可是卻不得不承認,拉得比她好的大有人在。當時在茱莉亞,絕大部分的老師和學生都是猶太人,那時最權威的小提琴教授伯辛格(Persinger)就是猶太人;這對迪蕾來說,等同于「文化」沖擊。但是當人家告訴她,只有猶太人能成為小提琴家的時候,卻激起了她不信邪的一面,反而更加認真學習。

譯文正文


image

凱爾?斯托克霍爾姆/文,載于《器樂演奏者》75年十二月號,譚時霖 翻譯  譚抒真校


教學大師多?迪蕾(Dorothy Delay)是當今最杰出的小提琴教師之一。由她培育的優秀生經常在國際比賽中獲勝,并以獨奏家的資格同各大樂團出現在美洲、歐洲、近東以及遠東各國,其中最為知名的是帕爾曼(Itzak Perlman)。


他們的老師則甘于退居幕后:近二十年來,她不圖公眾的喝彩,不謀學院桂冠,寧愿待在朱利亞德音樂學院、薩拉?勞倫斯(Lawrence)學院以及辛辛那提大學,靜靜地、深入的從事教學工作,系統地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image

迪蕾那種謙遜的作風容易使人忽視她在專務教學之前作為一位演奏藝術家所取得的非常成就。她原是利?奧爾的學生。作為獨奏小提琴家,她曾同各著名交響樂團在美國、加拿大和南美進行廣泛巡回演出,她又是斯泰維(Stuyvesaant Trio)的組織者和小提琴演奏者。


1948年以來,她在美國各地對個別教學及小提琴高級講習班的巨大貢獻受到公眾的賞識。上個季度她榮任辛辛那提大學音樂學院D·R?斯大爾玲百萬美元小提琴基金第一任主席。今年她又榮獲由美國弦樂教師協會授予各年度最突出的弦樂教師的極為炫赫的1975年卡薩爾斯《教學大師》獎(Master Teacher Award)迪蕾在教學中的創造性和合乎人情的精神,使她能與當代最杰出的教學大師比美。她對小提琴教學領域的特殊貢獻在于對個別教學方法永無終止的檢驗和探究。她的才華表現在善于組織安排一堂課。

    

迪蕾和其他教師有許多共同點,她的教學法并非她個人獨有的,同時也不取決于教師本人的"天賦"如何。她的方法可供任何有責任心的專業教師采用,一言以蔽之,她僅僅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嚴肅認真,正如一個嚴肅認真的學生在練琴時所采取的態度。


迪蕾心目中心的理想教師是善于思考的教師。她相信教師對學生成績的優劣負有很大責任。她的教學正是明確扼要的典范;包括把精心安排而數量有限的教材交給學生課外掌握。

image

她在教學工作中目標鮮明。她非常重視小提琴演奏的因果關系。她經常向學生指出:“你這樣運弓就會得到這樣的音質”。她也致力于使學生積累一些層次分明的音響語匯。她的提琴課正是積極的聽音實驗;隨著學生聽覺的逐漸敏銳,課堂里充滿了力度變化著的音響。


迪蕾講課有如一場美好的音樂會。她的教學給人留下感情和精神方面經久不滅的印象;并且常常是深深動人的。她的作風謙讓寧靜;她在課堂里的態度既不是戲劇性的,也無自我表現的意味。她盡量避免中斷學生的演奏,從不使用武斷或絕對化的詞句。她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她用批判的觀點估價學生的演奏而同時又總是給他們以支持。對于特定作品的小段無論進行多么細致的分析,她事后從不疏忽把樂曲的片段和細部加以歸攏還原。重新恢復該作品的統一性和完整性。


對教學法系統的和不遺余力的提煉和鉆研使她獲得用語言和音響反映教學要求的驚人才能。她善于用恰如其份的詞匯來闡明學生在其各發展階段所必須掌握的技術手段。尋根究底的徹底精神是她用詞必當的原因。她精于用一般人難于想到的字眼去打破音樂“只可意會” 的屏障。


image

對于來自學生方面的技術性問題,她決不輕率回答。她慣于把對問題的考查深入到底,并和學生一起用手、用手臂、用弓進行各種不同動作的反復試驗直到他們對問題摸索到一種切實可行和適宜的解決為止。然而,她的興趣不僅僅在于攻克技術難關;于此之外,她還關注屬于精神方面的問題。迪蕾承認她向來十分關心學生的思維過程。她試圖發現他們思維活動中不足的方面,并經常檢驗她自己講學的實效如何。在課堂上,她會毫不猶豫地糾正自己不當之處,讓學生忘掉前一種建議而改試另一方法。


筆者希望以上所述足以部分揭示迪蕾的教學才能,無論是個別教學或高級講習班教學。由于謙虛之故,她本人是不會以適當的贊揚的口氣加以介紹的。然而,一旦涉及到她對教學的特殊觀點時,只有她自己才能最有效地予以闡述。


image


迪蕾的若干見解:

音響與技術的關系


我憎惡故弄玄虛——譬如對學生說:“這樂句應當表現出似天堂的意境”或如“這段音樂應當表現勝利的喜悅身為教師,我首先想到的是致力于架橋筑路的工作,即在實際音響和學生用弓子塑造音響形象之間架上一座橋梁”(即幫助學生發出正確的音響——譯者)。


你曾聽說關于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傳說嗎?在一個村子里發現了一件希臘雕刻,達芬奇騎驢到了那個村子。他只是向那雕象走去,用一根細繩度登量了雕刻的比例。村民見此情形,以為他發了瘋,然而我同情和理解他所想獲得的知識,只要你能找到一種手段,量出準確的尺度,你就有可能再功造一件杰作,不論是雕刻或是音樂。


由此出發,可以繼續往兩個方面深入下去:一方面在演奏時更深入推敲適當的音色;另一方面進一步明確體現這種音色所需具備的技術。教師們對這兩方面的考查是很不夠的。他們對于技術理論的應用還缺乏徹底性。


訓練聽覺


學生很難準確地分辨句己演奏的音響如何,然而,引導他分辨自己所塑造的音質以及以前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各種細微差異是非常必要的。一旦發現缺乏個性或可疑的音質,我認為可以打斷學生的演奏并讓他說明他此時此刻所想象的特殊音質是怎樣的,這樣做是有益的。這樣有助于使他精神貫注。他必須事先對所欲產生始音質有所設想,否則提起琴弓來會感到無所適從;而且他的演奏在音樂上可能蒼白而無感染力。


image


培養表現音樂的能力

有些學生在課堂上新接觸一首樂曲會感到遲疑不決,因為他們覺得教師指望他們對音樂做出某種感情反應,教師如能鼓勵學生注意樂曲的基本音樂特征,就可以避免這種困難。學生通常向自己提出這種難以捉摸的問題,如:“我對這音樂該有什么樣的感覺呢?”與其這樣,毋寧自問:“這音樂的特點是什么?”


旋律線條的起伏、節奏類型,張和弛的變換以及力度的改變都是容易認識的,學生只擔心對于它們的感情反應如何。


人們對聲音的反應大體相同。比方說,當旋律上行的時候,聲音會顯得更激越。同理,不規則的節奏或和弦鏗鏘之聲聽起來比聽(比方說)一個八度要有生趣些,開始解釋音樂作品時,著限于這類可以捉摸的特性會使我們比較自信。然后,我們可以從大處著眼,了解作品的結構,樂章的高潮,各段速度以及音樂的結局。


聽總譜


在訓練用聽覺去識別交響樂曲及協奏曲的曲式結構的同時,學生應當學會看譜時能聽到總譜的全部。許多學生還弱于此道。大多數拉小提琴的人,只限于閱讀自己的聲部而不把注意力擴大到整個總譜上去,象指揮家那樣聽到總譜的全部。這種情況如同一個扮演《漢姆雷特》的戲劇演員只管背誦自己的臺詞一樣糟糕!通過在家練習“指揮”總譜,學生到了十三、四歲便能獲得聽總譜的本領。


image


技術對表演的關系


拉小提琴其實比大多數人所想象的要容易得多,教學中的通病是任由學生的技術能力——或缺乏技術能力——去決定他們對音樂的表現。


較好的方法是,先對一首樂曲進行分析、視唱和”指揮”。然后去發展所需要的技術手段來完成音樂表現。當然,我愛看到學生突然勝利以前感到無能為力的技術。然而,我必須確知他們的理性和感性能力也相應地有所提高。


目標


學生成功之道在相當大梅程度上有賴于老師為之指定的目標的明確性和適當性如何。我們如果在指法、弓法、音準、傳播力、力度或風格上面下功夫,那么我們應將所有這些項目按深淺程度加以合理安排,分而治之;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我們應當循序漸進地去發展學生的天資。


擴大音樂視野


處在我們這個社會分工嚴密和專業化時代,一個重大的問題是我們從事音樂工作的人當中只有少數對我們專業以外的音樂文獻有足夠的了解;如室內樂作品、交響樂、歌劇。練習一首樂曲,如能獲得對作者生活事跡的知識是大有裨益的。演奏斯特拉溫斯基(Stravinsky)的音樂,要是能了解到一些他對希臘文化的反應,那將有助于明了他的某些作品。學生應當知道一個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盡管它們未必就是小提琴協奏曲。


學生有時會演奏一首平庸的樂曲給我聽并問我:“你不覺得這很美嗎?”對此我默不作聲。因為我從來不愿意扼殺任何人的熱情。獲得對音樂價值的判斷力,對學生來說是非常困難的,要知道什么是偉大的作品并且何以是偉大的作品,其它的又何以是一般化作品,這需要大量經驗。   


后言


評價一位偉大的教師也需要同樣大量的經驗。怎樣才能辨認并且形容那智力、技術、心理、方法和感情諸因素的混合體呢?一旦師生有了相互信賴,它會突然使課堂的氣氛產生觸電般的感覺,使人為之振奮。迪蕾的一位學生簡明地總結了師生交流的這種強大的影響力。他說:“當我走出她的課堂時,我覺得拉好提琴真的是可能的”。







image

400-890-5568
慧禾國際藝術教育

咨詢熱線: 400-890-5568010-5807 5028

在線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