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小提琴的人都把練琴的重點放在自己的左手上,每次練琴左手技巧能練2-3個小時,而往往忽略右手運弓的問題。今天,要跟大家說的就是想要把小提琴演奏好,右手運弓同樣非常重要。
還記得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曾經問過專業老師,為什么我演奏出的曲子總是達不到很多演奏家的水平。老師告訴我:“就你個人的問題,其實很明顯,你的右手運弓太差。”
其實,回過頭來想想,像我一樣的人,一定不再少數,每天費數小時的時間從事于左手技巧的練習,而把同等重要的右手練習忽略過去,這顯然是不對的。
運弓的目的是為了發出聲音,但是常態的聲音不是人為地把弓壓在琴弦發出來的,而是弓毛(弓毛上有看不見的小勾子)與琴弦的摩擦產生的。運弓的力量來源于大臂與肩胛骨相連的肌肉,而一般不是手的力量。專家說,"手放在弓上,弓放在弦上",就是強調一般不要有多余的手的力量。
聲音的三個要素是弓速、壓力和接觸點,它們統一于運弓之中。分析運弓,先找到一個靜止點。即弓子與琴碼平行,將弓子的中段放在琴碼與指板的中間。在這個弓弦接觸點上,靜止不動,手與小臂保持直線,大小臂與弓桿在一個平面上。整個右臂,特別是肘要自然放松。運弓時,大小臂、腕會自然有所變化,但萬變不離這個靜止時的基本姿勢。
1、先在中弓部位用空弦拉,拉的過程中要永遠保持弓弦接觸的位置,小臂帶動,大臂基本不動。
2、然后拉上半弓,小臂和大臂動作同上。拉到弓尖時,右肘向前方稍作移動,手腕略凹下去,食指稍用力給弓子一些壓力,小指可以伸展甚至離開。如此這般,反復練習上半弓。
3、再開始練習下半弓。下半弓的動作是大臂帶動,上弓大臂向上推,下弓大臂落下,不要聳肩。在弓根部位手腕稍凸起(要自然,不能成為"鵝頭"型),食指不用力,小指輕按,減輕弓子的壓力。
4、最后拉全弓,把這些動作連起來。拉全弓的時候,要"把每弓想象成為一個大圓形的底部弧線"(列蘭的說法)。然后再分析每一個弓段的細節要求。在這里每個弓段的細節要求是服從于全弓連貫動作的。在這里局部和整體有一個辯證關系。
換弦時,手腕帶動,右臂要與弓子同時升降,肘部不要高于或低于弓桿。
上述要求是小提琴演奏家逐漸摸索出來的東西。現在有些專家作了一些物理分析,覺得都是有科學道理的。然而這些東西的作用也只是用來分析并糾正每個人運弓的自然主義傾向。其實不管如何運功,都要以發出好聽的聲音,并適應地心引力的客觀事實為原則,自然、協調、放松,不能太刻板夸張。
為什么運弓會發抖呢?
看到很多朋友提到運弓發抖的問題,運弓發抖應該是上弓抖的更厲害一些。
為什么運弓會發抖呢?原因就是右手太硬,手和弓的接觸不柔和。弓要貼在弦上,手要貼在弓上,各個關節都要松弛順暢,才會有很美的發音。
弓發抖的問題不難解決,難的是要把緊張變為松弛,那是要脫胎換骨的,很艱難。首先要把緊張的心松弛下來,呼吸順暢起來,雙肩放下來,肘放松,用小臂運弓。加拉米安說“監聽到自己每一個音”,我說“檢查到自己的每一個肌肉運動,每一個神經沖動”,尤其是走在彎路上的學生,要想琴拉得好一點,必須改掉大腦空白,心理緊張,雙手打架的毛病,就必須這樣作。
解決:弓發抖的問題可以這樣:用弓中拉長度適中的弓段,拉一弓停一下,右手放松就可以了,不要想很多,弓停穩了再拉下一弓,注意右手拇指不能扁,運弓長度自己可以變化,但開始拉多長最容易就拉多長,過段時間手部會自動形成一個運弓動作,而這個動作對于結實的發音是至關重要的。沒有這個動作,你的音色不是發飄就是壓死,而這樣練習右手指會逐漸貼在弓上(貼是一種感覺,而不是五個手指粘在弓桿上,從外形看不出握弓有太大區別)。
這樣練習左手可以把琴托一下,提示自己雙肩沉下來(原來雙肩是架起來的),放到最低,小臂運弓,不要管聲音好不好聽,集中精力改毛病,感覺到能控制了,去掉停頓試試,再把音色要求一點一點加上去,改毛病要特耐心特仔細,記住:練一遍對的有用,練十遍錯的有害(專指改毛病時,練習曲拉錯幾個音沒這么嚴重,手的機能會成長)
任何練習都要知道練習的目的,浮躁沒有任何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