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小提琴是樂器中的“皇后”?
交響樂團就是大型的管弦樂團。通常由下列各組樂器組成:
第一組是弦樂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
第二組是木管樂器,包括短笛、長笛、雙簧管、單簧管、英國管、大管、薩克斯管等;
第三組是銅管樂器,包括小號、大號、長號、薩克斯號、圓號等;
第四組是打擊樂器,包括定音鼓、三角鐵、鈸、鑼、排鐘等。
有時根據(jù)作曲家對作品的演奏需要,還要加上鋼琴、木琴、豎琴、鐘琴或各種民族樂器。
小提琴屬于弦樂器,音域至少三個八度。小提琴是管弦樂隊中最重要的樂器,也是地位至高的室內(nèi)樂器,許多作曲家都為它精心譜寫了樂曲。
小提琴的外形優(yōu)美,線條流暢。每一處構(gòu)造都恰到好處,精致得令人愛不釋手。自古以來,小提琴的制作家也被視為藝術家。因為無論是手工制作還是機械制作,從選料開始他們就追求一種完美,即盡可能的做到外表的美和內(nèi)在的美結(jié)合在一起。
樂器起源
最早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小提琴大約產(chǎn)生于十六世紀中葉,那時的許多珍品現(xiàn)保存在歐洲一些博物館內(nèi)。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樂器“里拉”(Lyre),十五世紀,意大利人對其進行了改革,并用馬尾制成弓子拉奏,定名為Violin,即小提琴。后又經(jīng)過多年演變,小提琴的形成與制作才基本固定下來。
小提琴是提琴家族中的主要成員。該族系中的其它成員是:(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現(xiàn)代小提琴起源于意大利的克瑞莫納。
構(gòu)造與特色
小提琴由30多個零件組成。其主要構(gòu)件有琴頭、琴身、琴頸、弦軸、琴弦、琴馬、腮托、琴弓、面板、側(cè)板、音柱等。小提琴共有四根弦,分為:1弦(E弦)、2弦(A弦)、3弦(D弦)和4弦(G弦)。小提琴琴身(共鳴箱)長約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側(cè)板粘合而成。
小提琴的音質(zhì)基本上取決于它的木質(zhì)和相應的結(jié)構(gòu),取決于木材的振動頻率和它對弦振動的反應。常用琴弦有羊腸弦、鋼絲弦、尼龍弦。
小提琴是所有樂器中最為人喜歡的一種,優(yōu)美的音色和出色的情感表現(xiàn),是獨奏最理想的樂器。近幾個世紀來,小提琴一直大受演奏家和聽眾歡迎。此外她在交響樂和室內(nèi)樂演奏中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
音樂地位
小提琴屬于歌唱性的旋律樂器。音色優(yōu)美,音質(zhì)純正,音域?qū)拸V,稱得上是音樂性能優(yōu)良、音樂功能廣泛的樂器。因此,在西洋樂器中,小提琴是一件最為重要的樂器。
在西洋交響樂隊(也稱“管弦樂隊”)和中國的中西結(jié)合樂隊中,以及在獨奏與協(xié)奏中,均發(fā)揮出最為重要的藝術作用。
小提琴是愛因斯坦一生摯愛的樂器。美妙的音樂為這位科學家驅(qū)散了憂郁和喧囂,驅(qū)走了混亂和邪惡,她為科學家增添了美麗與和諧。
小提琴也是最能表達感情的樂器之一,許多作曲家用她來喚起聽眾的共鳴。運用不同的演奏方法,小提琴可以產(chǎn)生各種不同的聲音效果,以弓拉琴弦,可以產(chǎn)生柔和的琴聲,營造安靜祥和的氣氛,亦可發(fā)出如童聲高音般的純凈音色;以弓擦琴弦,可以產(chǎn)生充滿怒意的刺耳效果,用來描繪暴風雨掃過或暴亂場面。
小提琴在交響樂隊中的作用
小提琴是一件極富特點與個性的樂器,它高聲明亮而又細膩,極富魅力,它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演奏技巧極為靈活,既有類似人聲一樣美的音色,又能演奏各種旋律,并能充分表現(xiàn)內(nèi)部織體的演變,又能演奏高難度的樂曲。
因此,小提琴在交響樂團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首先表現(xiàn)在它演奏全部交響曲的“主旋律”上。
在交響樂團中,小提琴作為樂團中最大的聲部,形成全樂團中堅如盤石的弦樂群,因而成為全樂團的根基。它通過演奏“主旋律”,確立了自身在全樂團中的核心地位與重要地位。
例如著名作曲家貝多芬的9部交響樂曲中,特別是第三部《英雄交響曲》、第五部《命運交響曲》、第六部《田園交響曲》中,不同主題、不同風格的“主旋律”,幾乎全部用小提琴來演奏。
再如柴可夫斯基的交響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與第六交響曲《悲愴》,其“主旋律”也均由小提琴來演奏。在《羅米歐與朱麗葉》中,由小提琴與其它管弦樂器的密切配合,形象而生動地表現(xiàn)出兩大家族發(fā)生械斗的場面;在第六交響曲《悲愴》中,小提琴演奏出溫柔的主題旋律,充分表現(xiàn)出作曲家個人的苦難和斗爭以及憤怒的吶喊和對生活與愛情的熱切追求與渴望。
凡此種種,都足以說明,小提琴通過演奏“主旋律”,證明它在整個交響樂團中獨一無二、不可或缺的最為重要的地位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