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琴路上,我們不看天賦,要態度!
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里曾說到: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也就跟著改變。
任何一門技能的獲得,一個行業的深鉆,要的就是一個態度,學琴路上也不例外,孩子的學琴路上,映射著全家人的態度。
1.學琴對比讀書
當孩子握筆方式不正確時,你是否花了很長的時間糾正他?比起握筆需要用的手指頭,練琴時,是否犯錯誤的幾率要大很多?
在音樂世界里,音樂也有自己的語言,音符代表著拼音或文字,休止符代表著句讀,樂句線條代表著段或劃分等各式各樣與寫作文雷同的基本配備。學音樂的孩子,因為他們從小就需要學會用頭腦控制更細小的肌肉神經。想想看,從孩子開始學習正確握筆,一直到可以控制自己的肌肉寫出拼音甚至是漢字,再到可以寫出一個句子,一篇文章……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說學音樂的孩子比較聰明。
但是,試問,有哪一個天才到學校上課回家都不需要寫作業也不需要念書,就可以考上好學校?況且讀書這件事情靠的是腦袋,只要你有理解、記在頭腦里,它并不會消失!
2.學琴用腦還要動手
學音樂何嘗不是如此?練琴是一個除了需要腦袋思考、控制,還需要利用身體機能的技藝(就像運動),只要你幾天不彈,你的肌肉沒有被你訓練到,它可能就會變得有些遲鈍,一天兩天連續幾天下來,你的手指會愈來愈不受控制,愈來愈覺得練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怎么還會有興趣呢? 陪伴比一味地督促效果更佳!如果你希望孩子有一定程度的進步,請堅持;不管你有多累多忙,每天都要要求孩子至少彈十分鐘! 練琴是一個需要利用身體機能的技藝,就像運動一樣。當你開始到健身房做一個新的運動時,為了避免姿勢錯誤,會請教練幫忙指導以免受傷。 學琴也是一樣,當你碰到小提琴這類新的器材時,你需要知道(知道≠會)如何正確地去使用它這里需要運用到的肌肉與神經比起運動還要更細微。我們也知道壞習慣難改,若孩子使用了不對的方式彈琴,一連彈了一周以上,等到老師發現不對的時候,孩子會有耐性讓你慢慢的改嗎?他會覺得,他的方式也可以發出聲音,為何要停下腳步來改正呢?因為孩子還小,他不知道,未來他彈奏的曲目愈來愈難、音符愈來愈多、需要的技巧愈來愈高時,這樣的方式會讓他受傷,并且無法輕松愉快的表現。 3.端正態度,不要逃避學琴的苦難 第一件要學會的事情,是學會控制自己!當他從小就開始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肢體,慢慢地,他也會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身心靈。無法公開地說后續會碰到的挫折是什么,因為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這些挫折的出現,讓孩子從小就知道遇到困難不需要逃避,只要努力,用對方法都是可以解決的。 所以,送孩子學琴,演奏的好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對于生活的態度與自主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