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教育部召開全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進會,部署推動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質量發展。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出了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為做好新時代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懷進鵬強調,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讓廣大學生更加健康陽光,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要加強源頭治理,全面培育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除了國內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之外,留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同樣需要引起重視。
壓力來源
1.跨文化交流
在準備去國外和剛到國外時,我們都會感到新奇有趣且興奮,但當自己在國外求學一段時間,新鮮感消退之后,文化背景的差異讓人很難在短時間內與當地人產生深入的交流,在國內很容易處理的事情,去到國外之后,因為不懂習俗和規則,而犯一些低級錯誤,讓人啼笑皆非,心理壓力逐漸增高。
很多學生在國內拿到了目標院校要求的語言證書,但真正到了課堂上,仍有可能會聽不懂老師的授課內容,由此產生挫敗感,想與國內的朋友訴說,又因為時差而得不到及時的回復,焦慮和煩悶的情緒只能靠自己排解。
2.學業壓力
準備留學的同學都知道,在國外,順利畢業是有難度的,在國外大學就讀的學生,未能按時畢業的情況時有發生。
這就增大了留學生的學業壓力,出國留學花費相對于國內求學會高很多,學生們都希望能早日學有所成,常常會自我施壓。
當然,在國外留學時,時間都由學生自己安排,有的學生是因為將部分時間用來打工賺學費,才使得畢業時間延長。
3.社交壓力
由于新冠疫情的反復,國內多所高校選擇封閉處理,國外高校則是根據疫情變化而不斷調整,上網課也是非常常見的授課方式之一。
原本隨時能見面的同學,現在只能在線問候,缺少朋友和社會活動,長期的獨自生活,使得留學生更加孤獨,情緒也會變得低落。
4.心理不成熟
現如今,很多家人早早就為孩子安排好了留學之路,使得留學出現了低齡化趨勢,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很多低齡留學生不及成年留學生成熟,環境適應能力、抗壓能力、情緒管理能力都較弱,容易敏感、迷茫、缺乏安全感,父母的正確引導非常重要。
5.經濟壓力
上文提到,留學的費用較高,很多留學生在適應國外環境之后,都會選擇在學校外尋找適合自己的兼職,以此減輕父母的壓力。
但因為疫情的原因,部分留學生無法再繼續兼職,而且受疫情影響,機票的價格已經能用天價來形容,仇視亞裔事件的發生,導致留學生的壓力不斷增加。
調整方法
1.自我疏導
找到自己的壓力來源,換一種角度去思考,不要陷在一種悲觀情緒中拔不出來,每個人都有遭遇不順的時候,現如今很多留學生面臨的都是一樣的問題,相信自己,別人能克服的困難,自己也能做得到。
均衡飲食,按時運動,規律作息,安排好自己一天的時間,記住,現在的問題是暫時的,一定可以解決掉!
2.親友支持
對于很多人來說,人生最難過的事情無非就是親人的不理解,家長可以通過跟孩子的日常溝通發現端倪,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往往伴隨著厭學、沉迷游戲、拖延、不愿出門與人交往等信號。
雖然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報喜不報憂,但經常和孩子保持聯系,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3.建立新的交際圈
當留學生自己一人去到國外,跟遠在國內的家人朋友有時差之后,如果不去建立新的交際圈,就會產生孤獨感。
雖然建立新的交際圈并不容易,但大家仍是可以從身邊人入手,同學、老鄉、同事、老師、鄰居等等,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新朋友。
4.尋求幫助
無論是國內高校還是國外高校,學校內都會設立心理咨詢室,為在校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健康,學生健康與其專業能力發展同樣重要,學生可以給自己所在學校的咨詢中心致電預約或者直接求助當地的24小時心理熱線。
留學生還可以尋找大使館、當地教會等組織的支持。如果懷疑自己有抑郁傾向的話,請及時到正規醫院做檢查,醫生代表著絕對的權威,不要害怕,不要抗拒。
總之,誰都會有消極情緒,但消極情緒是會推著我們向前走,還是就此一蹶不振,我們自己本身的調節能力,親友的理解程度都會影響我們的心態,遇到自己無法消解的心理問題,請及時找醫生解決問題,祝愿所有學生開開心心留學去,平平安安回家來!
內容來源:陳航說留美、央視網教育、新浪教育、中國僑網、留學社區等,圖片來自于網絡,侵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