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弦樂團的弦樂器組中,小提琴部分分為兩組: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負責樂曲主音部分,第二小提琴負責和音部分。第一小提琴的首席是整個弦樂組的首席,同時也是整個樂團的首席,他負責整個樂隊的音準和調音。
法國人認為既然樂團中超過一半都是弦樂器,那直接找一個弦樂器手來領導樂團就完事了。因此直到十九世紀末,所有的法國指揮都是小提琴手,他們拿著提琴弓指揮樂團演奏,到1878年,巴黎的指揮還是拿著提琴弓。這時的小提琴首席有一個副指揮,他在鍵盤手旁邊,他負責在演奏關鍵位置時引導鍵盤敲出正確的旋律,而小提琴首席則繼續引導整個樂團。當然如果副指揮和小提琴首席有了分歧,那就比較麻煩了。
由作曲家負責自己的作品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所以在1850年之前,作曲家、演奏者和指揮一般都是同一個人,不論他們是作為鍵盤手還是小提琴首席出現:22歲的莫扎特寫信給父親告知他放棄了小提琴轉為鋼琴(盡管他的父親告訴他小提琴在樂團中要比鍵盤更重要)、巴赫是歐洲最好的鋼琴家和管風琴家(他總是坐在鍵盤手旁邊指揮)、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亨德爾是優秀的大鍵琴和管風琴演奏者。
十八世紀末期,隨著樂曲越來越復雜,小提琴首席任務太多無暇估計更多東西,小提琴首席的跺腳聲和鍵盤手的拍手聲讓樂手們很易分心,所以需要一個獨立的控制力量來控制整個樂曲的演奏,于是專職的指揮出現了,小提琴首席也逐漸退居二線,領導整個樂團的音準和調音以及負責一些獨奏部分。
來介紹一下交響樂團的一般組成:
第一組是弦樂器,第二組是木管樂器,第三組是銅管樂器,第四組是打擊樂器,有時根據作曲家對作品的演奏需要,還要加上鋼琴、木琴、豎琴、鐘琴或各種民族樂器。
而小提琴呢,屬于弓弦樂器,由于小提琴這種樂器的獨特功能,它不僅是獨奏與重奏的重要樂器,還是交響樂團的主奏樂器,首席小提琴手是交響樂團的領銜主奏者,小提琴在交響樂團中具有排頭兵的地位與決定性作用。
小提琴是一件極富特點與個性的樂器,它高聲明亮而又細膩,極富魅力,它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演奏技巧極為靈活,既有類似人聲一樣美的音色,又能演奏各種旋律,并能充分表現內部織體的演變,又能演奏高難度的樂曲。 演奏全部交響曲的“主旋律”可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很多樂器由于音高所限,是無法做到的。 在交響樂團中,小提琴作為樂團中最大的聲部,形成全樂團中堅如盤石的弦樂群,因而成為全樂團的根基。它通過演奏“主旋律”,確立了自身在全樂團中的核心地位與重要地位。 例如著名作曲家貝多芬的9部交響樂曲中,特別是第三部《英雄交響曲》、第五部《命運交響曲》、第六部《田園交響曲》中,不同主題、不同風格的“主旋律”,幾乎全部用小提琴來演奏。 “華彩段”是“華彩樂段”的簡稱,所有樂曲(包括聲樂曲與器樂曲)均有華彩段,在協奏曲樂章的末尾處也常插用這類樂段。通常是樂團暫停演奏,由獨唱者充分發揮其表演技術。 在交響樂團中,小提琴負責演奏全曲的“華彩段”。例如,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交響組曲之一《舍海爾薩特》(一譯《天方夜譚》),其中描寫舍海爾王后的富有童話、寓言韻味的旋律優美的“華彩段”,就是用小提琴演奏的。 又如施特勞斯的交響詩《唐璜》、交響變奏曲《唐吉訶德》中表現唐璜和唐吉訶德性格與情感的“華彩段”,也均由小提琴演奏。 小提琴的技巧是非常多的,在交響樂演奏中,需要很多高難度技巧,例如跳弓、彈撥、泛音等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就都屬于“高技巧”范疇。 綜上這些理由,足夠讓小提琴成為交響樂團中最為重要的樂器。 所以,在交響樂團演出的節目單上,除了作曲、指揮以外,首席小提琴的名字便緊列其后,而其余樂手,則不列姓名。